通过IoT传感器对管网、泵站、水质等物理实体进行100%数字化建模,构建“水网数字孪生”。
云端(大数据分析)+边缘节点(实时控制)+终端(数据采集)的三层数字化处理体系。
集成SCADA、GIS、ERP等多系统数据,消除数据孤岛,实现跨业务协同。
提供标准化数据接口,支持与智慧城市平台(如交通、环保系统)互联互通。
部署5G智能水表、声波探漏仪、光学水质传感器等,实现毫秒级数据采集。
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管网实时“健康画像”(压力、流量、腐蚀度等多维指标)。
利用深度学习(如Autoencoder)自动识别传感器数据异常,准确率>95%。
通过数字标定技术远程校准传感器偏差,减少人工维护频次。
结合图神经网络(GNN)与水力模型,数字化重构管网拓扑,漏点定位精度达米级。
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调度算法,每15分钟生成最优泵组组合,降低电耗25%。
通过蒙特卡洛模拟预测污染物扩散路径,提前12小时预警风险。
积累历史事件数据,生成200+应急场景的数字化处置预案(如爆管、污染事件)。
远程数字化调控管网压力分区,减少水力瞬变引发的爆管风险。
通过RPA(机器人流程自动化)实现泵站启停、巡检、报告生成的全程数字化。
抢修人员通过AR眼镜接收数字工单,实时调取管网三维模型辅助作业。
水质数据上链存证,确保监管透明可追溯。
动态可视化漏损率、能耗、响应时效等核心指标,支持管理层数字决策。
通过大数据分析定位20%高成本环节(如高耗能泵站、高频漏损管线)。
集成电耗、药剂消耗等数据,自动生成水务系统碳减排报告。
居民APP实时查询水质、用水量,在线报修,满意度提升30%。
部署水务行业大模型,实现故障自诊断、工单自生成、资源自调度。
融合气象、地质等外部数据,构建“城市水系统元宇宙”用于极端场景推演。
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“可用不可见”,保障水务数据安全共享。
开放平台接入第三方开发者,孵化智能清洗机器人、管道自修复材料等创新应用。